柳絮纷飞如雪,两仪殿内却弥漫着凝重的气息。
李治端坐在龙椅之上,望着面前的齐先生,目光中既有期待又带着几分忐忑。
他轻咳一声,打破殿内的寂静,小心翼翼地开口:“齐先生,如今朝廷诸事繁杂,朕虽夙兴夜寐,却仍觉力不从心。”
“天下之大,政务之多,朝廷最缺的,便是能撑起这江山社稷的顶梁柱啊。”
说着,他微微前倾身体,眼中满是恳切,“不知道齐先生这一次,愿不愿意留在长安,助朕一臂之力?”
齐先生静静聆听,苍劲的面庞上波澜不惊。
待李治话音落下,他先是缓缓摇了摇头,又轻轻点了点,这矛盾的动作让李治的心瞬间提了起来。
“陛下,老臣此番前来,确实为陛下谋划了治国良策。”
齐先生的声音低沉却有力,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“只是,老臣年纪大了,精力大不如前,实在不愿再卷入朝堂纷争。”
“如今只想寻一处清幽之地,安享晚年。还望陛下体谅老臣的难处!”
李治的神情瞬间黯淡下去,失望之色溢于表。
他自然知晓齐先生的能耐,当年皇兄李承乾在位时,能放心将诸多事务交托出去,腾出手做其他的事情,齐先生功不可没。
那时,齐先生协助皇兄处理政务,将朝廷打理得井井有条,国家蒸蒸日上。
可到了自已继位,身边却没有这样能让人完全信任的贤臣。
他心中不仅是遗憾,更有几分担忧。
有时候,他甚至会暗自羡慕皇兄的魄力——竟能放心地将权力分给两位兄弟,让他们一个掌握天下之权,一个掌控天下之财。
以齐先生和吝胖子的能力,若想谋反,只需稍作谋划,将权力和财富变现成兵马,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。
可他们始终对皇兄忠心耿耿,从未有过二心。
这份忠诚与能力,让李治既羡慕又渴望。若能将朝廷事务交给齐先生,他便能省去许多心力,也能更安心的治理国家。
但齐先生既已明确拒绝,李治也不好强求。
他深吸一口气,强打起精神,努力一扫脸上的失落,再次望向齐先生,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:“齐先生,既然如此,还请您不吝赐教,究竟有何治国良方?”
齐先生微微躬身,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一些自已记下来的想法,缓缓展开。
他抬起头,目光坚定的看向李治,开口道:“陛下,治国之道,在于吏治清明、农商兴旺、边防稳固。老臣思虑良久,还望陛下斟酌。”
“首先是整吏治。”齐先生顿了顿,继续说道,“如今官场积弊已久,贪污腐败、尸位素餐者不在少数。”
“若想国家长治久安,必须从整治官吏开始。老臣建议设立考课司,专门负责考核官员。”
“每年年末,按‘德、能、勤、绩’四个方面,将地方官分为四等。”
“对于那些贪污受贿、欺压百姓的官员,一经查实,即刻罢职,且永不录用。”
“而那些清正廉洁,政绩卓著的干吏,则给予越级提拔的机会。”
“如此一来,既能震慑贪官污吏,又能激励有志之士,让官场风气焕然一新。”
“此外,还应推行‘京官外放、地方官内升’的制度。”
齐先生边说边用手指轻点纸张,“长久以来,京官与地方官之间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壁垒。”
“京官虽熟悉朝廷政令,却不了解民间疾苦。”
“地方官虽贴近百姓,却难以接触到核心决策。”
“打破这一壁垒,让人才流动起来,既能让京官积累基层经验,也能让地方官有机会施展才华,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。”
李治听得频频点头,眼神中满是赞同:“先生所极是,吏治确实是治国之本。”
“只是不知在农商方面,先生有何高见?”
齐先生微微一笑,继续道:“陛下,民以食为天,农为立国之本,商为富国之基。”
“如今,全国土地情况混乱,许多荒地无人开垦,而商贾贸易也因诸多限制难以繁荣。”
“老臣建议,即刻派人丈量全国土地,登记造册。”
“按人口数量,将荒田分授给百姓,并且给予三年免税的优惠政策,鼓励他们开垦耕种。”
“如此,既能增加粮食产量,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“在商业方面,可于洛阳、扬州等交通枢纽之地设立‘市舶司’。”
“自前朝以来,